文章導讀
語形音義為一體,有效利用了當時最新的漢語語言文字研究成果,這種開創性的內容編排可為我們今后編撰字典提供樣本參考,促進多領域的語言學成果快速整合普及,讓大眾讀者受惠。從理論上講《,漢文典》之所以得到學界的肯定,并不在于它的大而全,而在于它背后
語形 音義 為 一體,有效 利用 了 當
時最新的漢語語言文字研究成果,這種開創性的內容編排可為我們今 后編撰字典提供樣本參考,促進多領域的語言學成果快速整合普及, 讓大眾讀者 受惠 。 從理論 上講《, 漢文典》之所以得到 學界 的肯定 ,并不在于它的 大而全 ,而在于它背后的語言理論支撐。
:(論文發表)_lw_{職稱論文發表}192 剖析《 漢文典 》背后的語言文字理論,可以為國內學者提供更開闊的視角,爭取具有國 際視野的理論創新 。
之后,該報告又將該研究的理論創新歸納為“本課題的新意在千通過考察
《漢文典》跨越半個多世紀的三個不同版本,管窺其賴以形成的理論 支撐,從而解釋其至今仍受學界重視的經典魅力 ”。
:(論文發表)_lw_{職稱論文發表}192 從該論證的意義與創新點 之間的關聯可見 ,該研究所提出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理論 創新,就是“管窺其《(漢文典》)賴以形成的理論支撐,從而解釋其至今仍受學界重視的經典魅力”。就當前高本漢漢學研究而言,《漢文典》背后的理論思想研究并非是新題,多年來一直得到國 內外學界的關注 。因而,這一點無法構成理論創新。至于解釋該著作為何仍受學界關注以及為何具有這般經典魅力,似乎不考察文本也能 回答,即《漢文典 》在古漢語研究方面所具有的開創性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是該著作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此外,也與當下國際學界的古典理論復興思潮有關 ;鲜龇
O 參見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諒慧穎博士的教育部人文襯科項目申請書.感謝譚慧穎博士惠賠該申請書,并)-IJ 作本節的例證材料。
析,該論證報告中的理論創新點仍為開展該項研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而不是該項研究的創新所在。
如果該研究能夠契合國際學界當前的影響研究趨向,將《漢文典》對中國古
漢語研究的影響脈絡及其所受影響,與西方當時所流行的思潮東傳之間建立關聯,則會構成該項研究在方法和理論上的一大創新。此外,還可聯系高本漢的其他著作,考察各部著作之間的聯系,及其相互間的關聯及國際影響,進而
95%的人還看了:
聯系到中國學界對高本漢漢學思想的批判與繼承,最后闡述中國古漢語研究基于高本漢漢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論文發表)_lw_{職稱論文發表}192如果能這樣設計該研究,創新之處是顯而易見 的,但開展研究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
選題過程中的創新,要把握課題內容的前沿性、新穎性、理論性和現實性; 還要把握科研方法的使用,最好是率先借用其他領域的科研方法;更要把握科研課題涵蓋的范圍。
:(論文發表)_lw_{職稱論文發表}192如果科研課題并非首次提出,但其所涵蓋的范圍卻是前人研究中所未涉及的,這仍屬千該課題的創新之處。如果該課題屬千跨學科性質的,且是首次將兩個不相干學科交叉在一起,該課題也具有創新之處,且極具理論、學科和現實指導意義,例如模糊語言學最初將扎德的數學模糊集合論觀點與語言學成果結合在一起 ,就極具學科的理論意義。
最后,如何培養科研論文的創新能力呢?在接受熊建輝關千“外國語言學博士生的培養“訪談時,北京外國語大學劉潤清教授提出三點建議雹
( 1 ) 要多讀名家經典 ,經典 著作的思想更 富有 光輝,更能讓 人“開悟",有助于學術思想早日成熟;
( 2) 要涉獵廣博 ,在讀 書中提高 自己 的學術分析能力.別怕讀 到 不同觀點,不要讀一本書同意一種做法,讀到另一本書贊同另一種做法, 如果知道了五種觀點,經比較分析,再得出新看法或新觀點,所得智識必然會高明一些;
(3 ) 要多讀期刊文 章,關注最新科研 動向.特別 是國外期刊刊布的書評,因其不拘泥于歌功頌德,而是批評為主,從而具有百家爭鳴的特征和精神,進而有效地培養了自身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
劉潤清教授的“三要“觀點,源自其多年的學術實踐 ,融匯了中外 眾多學者
@ 筆者引用劉潤浩教授觀點時,行文略有改動,但觀點的精簡和精神仍在 。有關該觀點 ,參見《關于外
國語言學博士生 的培 養( 訪談)》兇以世界教育 信息 》20 1 0 年第1 期。
的經驗和智慧,是值得學習和效仿的,至少筆者個人是比較贊同這種培養方式的,
95%的人還看了:
也曾受益千這種培養方式。
六、選題創新與科研方式
在選題論證過程中,經驗不足者往往混淆選題創新與科研方式,其具體呈現就是將科研方式誤以為是該研究的創新之處。為便千了解選題創新與科研 方式的區別,故而舉例說明。
在一篇論述“西方語言學典籍漢 譯( 19 061949 ) 及其對中國語言 學的影
響11(D的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書中 ,作者誤將研究方式混淆為該研究的創新之處,詳見如下:
本課題以中國現代語 言學史 的萌 芽階段 (1906 - 1949 ) 為著眼點, 借助中國語言學典籍,系統挖掘和梳理中國譯介西方語言學思想的歷 史 ,欲得“創新“五點:
( 1) 從學科 史的角度 ,結合中 西交流的視角 ,借助 自 1906 到 1949
年間的中國普通語言學典籍,對中西語言學思想的源流關系、中國語言學史的歷史特點和分期、西方語言學思想的引進方式和途徑,及其對日后中國語言學的影響等方面加以探討;
( 2 ) 從翻譯研 究角度 ,研究這 一歷 史階段中國 普通 語言學典 籍的成書方式(如譯述、編譯、轉譯、直接翻譯等),通過對典籍文本的深入 挖掘,對這一歷史階段中國語言學典籍的譯介理論給予歸納總結;
(3 ) 從縱向角 度,對中國語言 學史萌 芽階段 給予梳 理,探討中國 語言學思想的源頭、國外語言學思想引進的途徑和方式及其對中國早期 語言學研究的影響,并借此從引進途徑、時間和方式等角度,對這一歷史時期加以歷史分期;
( 4 ) 從橫向角度 ,對比同 一原 本的譯 作,挖掘不 同學術范式和 出版要求條件下,譯作間的差異和讀者對千不同譯作間的認同度;以歷史 移情的方式,探究以譯代著、以譯代編、以譯代述文本的成書過程、成書意圖及文本背后不為人知的其他因素,譬如思想來源、材料的來源
0 本例證出自((西方語言學典籍漢譯(1 906- l9 4.9) 及其對中國語言學的影響》( 20。
Tag:
研究(458)創新(112)理論(99)語言學(15)
點此返回欄目查看更多>>>論文寫作發表技巧